联系我们   Contact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钢铁并购大战的胜出逻辑

2015/7/13 9:29:16      点击:

通过此前两年关键并购而跻身为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商的米塔尔钢铁公司宣布出价230亿美元,“恶意收购”欧洲最大、全球排名第二的钢铁公司安赛乐钢铁公司。这是一场看上去近乎不可能完成的收购。安赛乐钢铁公司是由法国、卢森堡、西班牙三国的钢铁公司合并而成,是欧洲经济霸权衰落后依然令欧洲人感到自豪的工业产业标志之一。法国和卢森堡等国的经济民族主义闻名于世,此前曾多次拒绝包括曾被成为世界第一CEO的杰克•韦尔奇等著名企业家发起的兼并项目。这起收购同样可能被美国等关联国家的监管部门认定为触犯反垄断法令而受到干预。米塔尔钢铁公司还需要留意到,德国的蒂森克虏伯以及俄罗斯的钢铁企业对安赛乐钢铁公司虎视眈眈。



米塔尔钢铁公司一个很不利的因素在于,尽管这家公司的主要资产在美国,总部注册地在荷兰,但公司老板拉克希米•米塔尔却是个印度人。米塔尔钢铁公司自1980年代起,在全球各地,抓住各国私有化改革浪潮的机会,启动一连串的收购兼并,搭建起庞大的钢铁帝国——但这样一个新帝国当时还未能证明,运作如此之多的收购兼并,极大的提高了世界钢铁业的集中度,会产生相应甚至更多的增值效益。相反,米塔尔的收购对象安赛乐钢铁公司的效益却要高得多,并且后者集中于高附加值钢铁产品,听闻“恶意收购”简直觉得受到了极大侮辱。


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场收购最终于当年7月顺利完成,尽管颇为波折。这是一场史诗性的收购战役,双方各自动用了欧美世界最为顶级的投行、国际法律师、产业和金融咨询机构、政界人脉、国际经济组织和媒体舆论力量,展开激烈角逐。而米塔尔钢铁公司的老板拉克希米•米塔尔,和他的儿子阿蒂亚,手腕和意志都略胜安赛乐一方,成功的左右了这场收购战役前后的舆论走向,极其罕见的压制了法国等欧洲国家对于外国资本收购本国产业的民族主义情绪。


中国企业而今越来越多的走向世界,特别是在亚投行和“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将更多的涉及到并购国外产业项目、大型企业之中。在面临类似的艰难处境下,中国企业能否像米塔尔父子那样,驾驭时局,步步紧逼,左右舆论,从对手阵营中不断分化出分别来自投机资本、投行和外国政界的成员?如果中国的企业家在兼并收购过程中,也遭受了米塔尔父子曾经遭受过的种族主义指控,将如何应对?我国的主管部门、新闻媒体及产业界代表,又能否如当初印度各界在米塔尔并购安赛乐期间的所为那样,对本国企业(家)的行动给予坚定有力支持,迫使法国、卢森堡这样的国家从坚决抵制收购调整为保持中立?

  

中信出版社近日再版了《冷酷的钢铁:一场耗资332亿美元的全球钢铁并购大战》一书。这本书的第一作者蒂姆•博凯是英国《每日电讯报》和《泰晤士报》职业撰稿人,第二作者拜伦•奥希为加文-安德森公司总经理,在米塔尔钢铁公司和安赛乐公司对抗期间任卢森堡政府沟通决策顾问。全书生动而翔实再现了钢铁行业内这场世纪收购的全过程,描绘了发起“恶意收购”的米塔尔与绝大多数时间内坚决抵制收购的安赛乐双方的“攻防战”,惊悚与曲折程度堪称一部多幕的谍战片。

  

从最终达成收购的结果来看,米塔尔一方取胜的关键就在于,一开始就聘请了国际顶级的律师行、投行和公关企业,整合这些信息向市场、相关国家政府、同行企业发出统一信号。相对而言,安赛乐一方不仅显得十分被动,而且公司董事会与首席执行官、股东以及涉及的卢森堡、西班牙、法国政府的沟通存在巨大障碍。

  

尽管许多时候,安赛乐居于相当有利的主动地位,而米塔尔则必须倾尽全力说服很多利益相关者,消释对方的担忧——但是“形势比人强”,钢铁等重工业领域的并购浪潮自1980年代兴起,伴随着原苏联、东欧国家及南亚、拉美等市场化、私有化改革,以及欧美国家工业产业金融化程度的加深,快速并购以组建更大的企业被资本市场认定为利好。反之,抵制收购就变得不受欢迎,安赛乐钢铁公司董事会以及加入其阵营的金融机构,都因此饱受压力。必须指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及之后的欧债危机后,更多人开始审慎看待频繁的产业项目、大企业兼并收购,发出不一样的市场信号。